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> 网站首页 > 学院概况 > 学院简介
矿业工程学院简介


(2025年9月)

      矿业工程学院起源于1949年的安徽省立高等工业专科学校采煤班,历经合肥矿业学院矿区开采系、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系、淮南煤炭学院采矿系,淮南矿业学院采矿系、淮南矿业学院采矿工程系、淮南工业学院资源开发与管理工程系、安徽理工大学资源开发与管理工程系、能源与安全学院,2020年11月更名为矿业工程学院。

      学院先后获得“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培育创建单位、“全国模范职工小家”、“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委”、“安徽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”、“全国煤炭工业科技创新示范单位”、“全国煤炭行业五四红旗团委”等荣誉称号。2022年采矿工程教工党支部通过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验收,2024年入选全国高校“双带头人”教师党支部书记“强国行”专项行动团队,2022年博士生党支部入选省级研究生样板支部。

     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,现有教职工76人,专任教师中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、国家级(青年)创新人才2人、全国优秀教师1人、国家百千万人才2人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等省级人才12人,教授22人,副教授15人,双聘院士7人。

      学院现有采矿工程、交通工程、智能采矿工程(全国首批2所高校)3个本科专业。其中,采矿工程专业2007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、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,2013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、获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,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、教育部新工科教改项目,先后4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。

      学院设有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、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、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点(牵头建设),矿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、交通工程交叉学科博硕士点,资源与环境、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点。矿业工程学科先后入选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、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、安徽省高峰学科。

      围绕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,创立煤与瓦斯共采技术体系、创新复杂难采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、研发深部松软围岩巷道控制技术及装备等,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,为我国煤炭科技进步做出重大贡献。参与建设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、煤炭无人化开采数智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、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,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。近5年,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其他国家级项目40余项,省部级项目50余项,企业合作项目400余项,获省部级及行业协会科研奖30余项,其中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3项、行业协会一等奖11项。

      经过76的积淀,在矿业学科主要奠基人冯震海教授、田家裕教授等老一辈带领下,薪火相传,精心科研,潜心教学,输送了两万余名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,孕育培养了袁亮、陈湘生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,被社会誉为“煤海健儿之母、矿山英秀之林”。目前,学院在校生规模为1185人,其中本科生807人,硕士生306人,博士生72人。近5年,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5%以上,本科毕业生考研升学率40%以上,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人,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1人,安徽省十佳百优大学生2人,安徽省优秀大学生1人,安徽省最美大学生1人,在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、全国“互联网+”大赛等省级及以上科技创新赛事中奖项220余项。

     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,不断推进国际化、开放式办学,进行学术交流、科研合作、讲学和研究生联合培养。目前,先后与波兰AGH理工大学、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、昆士兰大学、昆士兰科技大学、伍伦贡大学签订长期合作协议,开展学生联合培养、教师互访、举办国际会议等形式多样的合作与交流。